(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5月2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5月20日,北京公交专用道优化措施正式出台,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此次优化调整主要有三方面,包括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放开部分道路公交专用车道;允许经核定的单位通勤班车、校车等集约化通勤大客车按规定使用公交专用车道;优化部分道路公交专用车道启用时间。目前,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正在进行相关公交车道标识和地面文字的更新,共涉及858处交通标志。
一段时间以来,每逢双休日,在很多城市的重点商圈、景区周边道路,经常出现社会车道、公交专用道“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社会车道“车满为患”,公交车道“近乎闲置”。如此不仅让不少车主苦不堪言,也一定程度上浪费了道路资源。能否在公交专用道闲置时段允许社会车辆通行,进而提高公交专用车道的使用效率,成为普遍呼声。
如今,这样的期盼终于迎来了回应——不久前,公安部表示将于6月1日起实施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优化公交专用道专用时段,因地制宜允许部分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等。在这一总体部署下,北京市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周密考量的基础上,及时出台具体举措,强化公交专用道的“公用”“共享”属性,既坚持了公交优先的大前提,又努力追求和实现路尽其用。相信此番调整优化后,社会车道的通行效率将有所提升,乘坐通勤大客车的上班族、上学族通勤时间将会缩短,不少市民的出行体验也将得到改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城市公交专用道的精细化管理,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顺民心合民意之举。民众的意见和声音被倾听、被重视、有反馈,这种趋势和态度要比具体措施本身更有价值。须知,公交专用道的优化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每一个微小的调整和改变,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关乎相关人群的切身利益和感受,因此有必要坚持科学适度的原则,精准调整,审慎决策。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城市公交专用道的精细化管理,正是近年来各地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的一个鲜活注脚。如果说此前,人们走进一座城市,会更多地关注这里的公交车造型是否时尚、公交站台是否气派,是否建设了轻轨或地铁等,那么今天,人们还会在意公交车线路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公交车的通行效率能不能比过骑单车,节假日和高峰期的地铁间隔和运行时间是否会有相应调整,地铁上冷气开放是否更人性化、不同车厢是否设置了强弱差异,等等。这些“一眼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是城市的隐形名片,是地方营商环境的加分项,也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让人欣慰的是,时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从民意中发现问题,于细微处持续发力。就在几个月前,“外卖小哥一通电话,154个单元换号牌”的新闻冲上热搜——北京一位外卖小哥就某小区社区太大、楼号不清、送餐时找起来费劲一事,拨打市民热线反映,其再到该小区送餐时发现,楼门楼身上都装了新号牌。与此同时,针对私家车主吐槽的等好几个红灯都难以通过路口的情况,多地引入了智慧交通系统,让信号灯根据即时路况和车流量等数据自主优化放行时间,通过设置“城市绿波带”让车主在特定时段享受一路绿灯,即使在较为拥堵时也大多“只排一次队,只等一个灯”。
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通过一系列微改变、微创新,让治理更精细、更与时俱进、更契合民众意愿和感受,让城市更舒适、更宜居,应该成为各地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有赖于科技手段的加持,更离不开治理理念的升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担当作为。以不厌其微的精神和格局,在社会治理中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绣花功夫”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多成效。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期待更多地方能一步一个脚印地,用精准思维促发展、向精细化治理要效益,在更多领域书写更精彩的地方治理答卷。韩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