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走深向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机迸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驶向深水区。为更好地梳理总结产业发展特色,火石创造特推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
产业集群是中国制造的骨骼,它的形态决定了中国制造的模样,这是中国工业最大的国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形成783个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信部统筹推动全系统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推动我国制造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重点培育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近10万亿元,集聚了规上企业2.5万家,集聚了近1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5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重点集群布局建设。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生产关系。无论规模大小,它都要将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如高温熔炼,形成了一种极致价值网。比如,在浙江台州温岭机电市场,加工一套零部件为4000元。而这4000元,居然有8道工序,靠八家企业来完成加工。每家平均500元的订单依然能够挣钱。
这种蚂蚁分食的逻辑,放在产业集群特有的价值网之外是很难想象的。或许每个企业只分到了一点点利润,但只要这张网在持续伸张,那么每个企业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生命力状态。不用依靠肥沃的土地,就像峭壁缝隙上的树苗,点滴露水就足够了。这些雨水和养分,构成了一个产业集群的知识浓度。它一方面会扩散,带动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也会自我进化,从制造知识,走向用户知识。
过去一年来,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集聚了超过53%的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作用更加凸显,中部六省聚焦工程机械、智能语音等领域,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7%,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7.84%上升为19.21%,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大型电站成套机组、大型压力容器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
京津冀三地产业转型升级和转移对接取得重要进展,雄安新区建设大踏步推进,全年实施重大项目100多个,投资超2000亿元;长三角制造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贡献了全国1/4的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带动作用更加突显;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7%,拥有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国家层面,工信部着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石化、船舶、航空等重点产业优化布局。有序引导和规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发展秩序。统筹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导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推动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名园建设,支持创建6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4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积极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集群化成为各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布局方向。
《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湾一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推动环杭州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合肥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依托产业聚集区,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根据各省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上海、广东、重庆、天津、湖南、福建、贵州、辽宁等多地政府将打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
我国将持续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高效集聚,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环的集群发展生态,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END—
作者 | 火石创造 冯雷 审核 | 火石创造 冯雷 殷莉
原文标题: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① | 中国工业最大的国情:集群化